【電影心得】與神同行2,從這部電影學到的事

Advertisements

第二集主軸我認為是「懊悔」,所有事情發生都有它背後的原因(以下有雷)。

☛ 機會錯過了,即使下地獄或投胎一樣是錯過了

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領隊江林,至最後一刻對閻王、對自己也是對所有人說,他一千年來對懊悔感到的痛苦,不是罪孽深重,是再也沒有機會道歉。故事提醒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情,為什麼要到死後(沒機會)才做?

而他一千年來背負著兩個因他而死的解怨脈和德春,一心想要帶領他們解決任務達到輪迴。

難怪有一說:人死後喝下孟婆湯投胎。忘掉前世的記憶,也算是件好事吧;我記得上過一個老師的課(奧美創意總監),提到說光今世人的煩惱(任務)就解決不完了,何況帶著前世記憶徒增害怕和恐懼。

☛ 那我們要如何完成今世的任務呢?

答案應該是「活在當下」,故事裡給我這樣的想法,也是我的九型人格 Terence 老師說的。如果一直盼望於未來,如江林擔心害怕自己地位不保,卻始終沒有說出疑慮;如家神把希望寄於未來的投資、股票,當與自己期待落差時,產生的內心衝擊是很大的,往後衍生出來的事件,卻又一次次提醒自己,直到回歸當下自己的那一刻,內心才獲得平靜。

故事的主角非主角,貴人金東旭,劇中大部分表現都是沒甚麼好怕的,算是部分符合「活在當下」,地獄裡並沒有出現太多鬼怪來追殺他們,只有他害怕的恐龍,所以「恐懼」都是內心產生的,如果能看透自己,其實甚麼都沒有。

☛ 家神傳達的話很棒,世界上沒有壞人,只有最壞的狀況

當你憤怒、埋怨、無法理解時,就把一切倒過來想想。

電影中三個神過去在人間的腳色立場是對立的,衝突也來自於他們的國家戰爭環境所產生的價值觀不同,各自有想要捍衛的事物,「恐懼」失去的東西不同,造就了他們當下的行為表現,也是於九型人格課堂學到的,攸關於心理學馬斯洛的理論,「恐懼」誘發「慾望」,「慾望」影響著「行為」;如果把事情倒過來看,站在對方的立場,就能夠多理解一點;更能了解,為什麼老闆老是那樣?為什麼那個人那麼小氣?為什麼那個人這麼孤僻?為什麼?為什麼?

☛ 只能「同理」他人,但無法 100% 了解他人

我們只能理解他人的立場不同,但是沒有 100% 參與他的過去。如果家神只把過去的故事講到一半,是不是解怨脈跟得春會開始怨恨著江林?我們所看到所知道的一切,也都來自己內心的價值觀的解讀,換句話說,自己的內心永遠自己最清楚。

☛ 所有事情都有它的原因,才會造成現在的結果

現在是由過去決定的,而現在的選擇又影響了未來,故事的道理其實很簡單,我們都懂,人生不斷一次次的提醒我們,但是卻因為「恐懼」失去,卻沒有「勇氣」面對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那一面,這就是所謂的「人性」吧。

與神同行 2 整體來說蠻「哭」的,有一些很哭腰的笑點,這集沒有第一集噴淚,可能是講到懊悔而非親情,對內心的衝擊比較沒有那麼直接,反諷 M 型社會的問題,連神對經濟問題也搞不定,申請個政府補助也是困難重重,當今社會的縮影。

點個讚,就能給我一個大大的寫文鼓勵

一起分享你的快樂或看法